课程大纲:历史人类学 - 民族志

课程简介

  • 目标受众:社会科学研究专业的学生,对人类学有兴趣并希望深入了解民族志实践的本科生和研究生。
  • 课程长度:15周,每周3小时
  • 教学方法:讲座、小组讨论、案例分析、实践活动和研究报告撰写

第一周:引论与历史人类学的起源

  • 主题:历史人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
  • 学习目标
    1. 理解历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方法
    2. 介绍关键理论家如马林诺夫斯基和列维-斯特劳斯
  • 阅读:《人类学》(Clifford Geertz) 章节1
  • 活动:讨论早期人类学家的工作及其对现代民族志的影响

第二至四周:民族志的形成与发展

  • 主题:实地研究方法与民族志文本的产生
  • 学习目标
    1. 掌握田野工作和数据收集的基本技巧
    2. 分析经典民族志作品(如《野蛮人的礼物》)
  • 阅读:《野蛮人的礼物》(Marcel Mauss)
  • 活动:模拟田野调查报告撰写

第五至六周:文化与时间在民族志中的表现

  • 主题:时间观念和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
  • 学习目标
    1. 理解时间在民族志中的重要性
    2. 分析跨时空的民族志案例
  • 阅读:《时间与生活》(Reinhold Schoder)
  • 活动:时间线制作和跨文化比较

第七至八周:性别、权力与民族志

  • 主题:性别视角与权力关系在民族志中的体现
  • 学习目标
    1. 学习性别平等与不平等的民族志分析
    2. 分析权力动态在民族志中的呈现
  • 阅读:《女性与原始文化》(Mary Douglas)
  • 活动:性别角色和权力结构的角色扮演

第九至十周:跨文化比较与批判民族志

  • 主题:比较研究与批判视角在民族志中的应用
  • 学习目标
    1. 掌握比较方法和批判理论框架
    2. 分析不同民族志的比较研究
  • 阅读:《比较人类学》(Martha沧)
  • 活动:小型比较研究项目

第十一至十二周:民族志的现代挑战与未来趋势

  • 主题:数字化、全球化的民族志实践
  • 学习目标
    1. 讨论数字时代民族志的新机遇与挑战
    2. 探讨民族志的未来可能性
  • 阅读:《数字民族志》(James G. Carrier)
  • 活动:研讨会:数字民族志项目设计

第十三至十五周:撰写民族志报告与课程总结

  • 主题:民族志写作技巧与反思
  • 学习目标
    1. 完成个人民族志研究计划或初稿
    2. 回顾课程内容,进行自我评估
  • 阅读:《民族志写作指南》(John P. Van Maanen)
  • 活动:论文修订与讨论,最终报告展示

评估方法: 1. 课堂参与:小组讨论、案例分析(20%) 2. 小测验:每周课堂知识问答(15%) 3. 田野作业:模拟田野调查报告(20%) 4. 项目报告:个人民族志研究初稿或项目(35%) 5. 期末论文:全面的民族志研究论文(10%)

这个课程大纲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历史人类学的民族志实践,通过多元的教学方式,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技能。